重要提示: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,违者账号将被封禁!
查看《购买须知》>>>
首页 > 职业技能鉴定
网友您好,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:
搜题
拍照、语音搜题,请扫码下载APP
扫一扫 下载APP
题目内容 (请给出正确答案)
[主观题]

由于不同污染源对大气环境质量超标贡献率的大小不一样、自身治理的水平也不相同,所以按等比例削减的分配原则存在明显不公平性。()

此题为判断题(对,错)。

答案
查看答案
更多“由于不同污染源对大气环境质量超标贡献率的大小不一样、自身治理的水平也不相同,所以按等比例削减的分配原则存在明显不公平性。()”相关的问题

第1题

可以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不同类别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程度,对相关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
、通行时间的管理措施。

A.市人民政府

B.环保部门

C.公安部门

D.交通部门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2题

一、注意事项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

一、注意事项

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。

二、给定资料

1.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、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。全国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。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。据最近调查,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%。

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。大范围生态恶化、高风险自身污染,使农业、农村环境承受着双重压力。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的9%,灌溉用水、化肥和农药的消费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14%、35%和20%。平均每公顷施肥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4公斤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公斤,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。目前,我国使用的农药中70%是杀虫剂,杀虫剂中70%是有机磷农药,有机磷农药中70%是高毒高残留品种。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屡有检出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也显示,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,只有约1/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,大部分进入了水体、土壤及农产品中,使全国9.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,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。

乡镇企业布局不当、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。有关资料显示,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0000平方公里,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%,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已占污灌区面积的64.8%。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平方公里。此外,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的滞后造成生活污染加剧。每年产生的约1.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;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,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。

环保部有关负责人2008年9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:目前,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,对于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仍局限于局部地区和定性描述分析。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,突出表现为:生活污染加剧,面源污染加重,工矿污染凸显,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,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止。未来一段时期,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,我国经济社会将进一步发展,人口将进一步增加,资源开发力度、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,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同时,我国农村环保工作薄弱,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,资金投入严重不足,监管能力不强,农村环境管理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。只有统筹城乡环境保护,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,下更大的气力,作更大的努力,才能遏止农村环境污染扩大的趋势,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。

2.近年来,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,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。在有的地区,氮肥使用量、磷肥的使用量严重超标,使用化肥的强度也大大超标。由于过量使用化肥,一方面,土壤板结,地力下降;另一方面,土壤受到重金属、无机盐、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。另外,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,由于多数农民不掌握科学施肥技术,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%~40%(发达国家为60%~70%)。在蔬菜、花卉、水果等作物上,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氮磷肥利用率仅10%的现象。

由于氮肥过量使用,未被植物吸收的部分通过地表径流、淋洗和蒸发等,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。每年有若干数量的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,或进入地下水,或进入大气。

目前大多数农民对化肥、农药等安全使用标准、合理使用准则、特性等缺乏了解,随意加大使用剂量,甚至超范围使用。在有的高产地区,每年施用农药30多次,每公顷用量高达300公斤,过量使用、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。在一些农业主产区,农药施用次数过于频繁。令人忧心的是,一些地方的农药施用量每年仍以10%的速度递增。此外,受利益驱动,偷偷使用已被禁用农药的现象仍有存在,同时许多劣质、冒牌农药的使用也加重了这一问题。

近年来,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,由于缺乏对畜禽养殖及其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管理,其造成的污染也已成为一个大问题。目前,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在建立之初就缺乏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、资源化处理的总体考虑,致使相当一部分畜禽粪便被直接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。一方面与农田流失的氮、磷等一同导致了河流、湖泊、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;另一方面畜禽粪便中的各种病原体对水体污染影响巨大,成为引发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原因。畜禽粪便还污染了周边环境,极易引发疾病流行。

目前由于使用的绝大部分农膜为不可降解塑料,在土壤中自然降解需要200年以上时间。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,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,天长日久,农膜、碎片不断积累在土壤中,土壤的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,地力下降,必将对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。以小麦为例,每亩地残留2.5公斤,小麦亩产将减少7%,如果连续使用5年,每亩地将残留12.5公斤,小麦亩产就减少约25%。大量残留地膜难以降解,不仅影响农业生产,还将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,严重污染农业环境,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。

3.1988年,山东省即墨市环保局就在全市设立了10处乡镇环保所,对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实行属地化、就近管理。之后,随着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,即墨市环保局又对环保所的设置进行了几次调整。目前,即墨市有乡镇环保所7个,分别管辖24个镇域的环保工作,主要负责监督辖区内新建项目履行环评和“三同时”制度情况,监察各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,调查处理环境违法行为,受理和查处环境信访案件。

环保所的设立提高了环境监管的全面性。用即墨市环保局局长陈维本的话说,就是做到了“横到边、竖到底,无缝隙、全覆盖”。即墨全市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工业、畜禽养殖业等污染源900多个,能否做到全面监控不遗漏,是保证环保工作绩效的重要前提。

即墨市环保局结合实际,确定了设立乡镇环保所的三个基本原则——“按片设所、突出重点”、“分而不离、直属管理”、“重要事项、科室把关”。即在地理区位上,按照市政府关于各镇组团发展的功能区划设立环保所,一般一个功能区设一个环保所,污染源比较多的镇,环保所管辖镇的数量适当减少,人员适当增多。

通过这些措施,即墨市的环境管理实现了无缝隙、全覆盖。各环保所管辖的排污单位占到了全市的90.5%,完成的排污收费占到了40.7%,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数占到了87.4%。老污染源都做到定期监察,重点污染源基本上做到每周一查,其他污染源也至少一月一查,保证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率、排污达标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。对新建项目全部做到了现场勘查和施工期跟踪监察,确保了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到位,确保没有埋设暗管,为其投产后依法、达标排放提供了保障。

4.北京市延庆县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自2002年起开始实施,在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环保局的支持下,重点实施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、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示范工程、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、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、面源污染检测评价系统工程等多项工程。

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。这项工程包括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、户用生物质气化炉推广工程、秸秆加工利用工程、玉米青贮工程等。自工程实施到2005年,年秸秆综合利用能力达到17多万吨,占全县秸秆产生量的68%。二是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示范工程。通过建立蔬菜、果树、玉米核心示范区及辐射区,推广应用42万亩次,减少肥料用量4200吨,化学肥料氮素利用率由原来不足30%提高到50%。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。建立了完善的病虫害监测和预测预报体系,对作物病虫害发病规律作出准确预测。建立了元公害农药连锁配送和检测服务体系,向农民提供严格审核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传授安全合理施药、科学高效防治技术,有效地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。推广应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技术,如赤眼蜂、性引诱剂、高压杀虫灯等,并辅之以生物低毒农药,使农药用量减少了46%,提高了蔬菜、水果的产量与品质。四是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。这项工程包括建设大中型沼气站、户用沼气池、有机肥厂及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厂。通过实施这一工程,不仅防止了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对环境的污染,而且充分利用了资源,年总产沼气100余万立方米,处理污水56000多吨。五是生态环境治理工程。为了防止大气扬尘的产生,自2002年以来,在主要作物种植区实施了生态覆盖工程。推广了中草药、牧草、小黑麦一青贮玉米轮作栽培模式等生物覆盖面积2万亩,种草、育草7000亩。玉米留茬免耕面积30万亩,保护性耕作5万亩,降低了农田冬季裸露面积,有效抑制了冬季扬尘。六是面源污染检测评价系统工程。为了解环境动态变化、正确评价各项工程实施效果,对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土壤和大气的重要点源等环境要素及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,设立土壤监测点20个,河流、湖库和泉三类地表水监测点15个,地下水监测点15个,大气监测点15个,构建了完善的大气、水、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网络。

5.山东省汶上县把沼气建设当做一项新兴产业来抓,作出了大文章。目前,该县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7000多个,是济宁市建池最多的县。汶上把沼气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、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相结合,带动畜牧养殖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。县里推广“一栏畜、一口池、一片菜”种养模式,以沼渣、沼液为有机肥料,发展“畜一沼一菜”循环经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3题

打好蓝天保卫战,突出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,重拳治理雾霾污染,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,持续改善大
气环境质量。()

A.对

B.错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4题

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()等方面表示。

A.大气环境质量

B.水环境质量

C.声环境质量

D.PM2.5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5题

有关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,包括()等方面,主要反映现状中的城市环境质量水平。

A.大气

B.水质

C.污染物排放

D.噪声

E.气候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6题

电磁波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。它看不见、摸不着,穿透力强,充斥着整个空间,令人防不胜防。

电磁污染源主要包括两大类,即自然型电磁污染源与人工型电磁污染源。前者来源于某些自然现象,以天电所产生的电磁污染最为突出。后者产生于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(如高压系统)、电子设备与电气装置。

人体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下,会吸收辐射能量,发生生物学作用,包括热作用和非热作用。

所谓热作用,就是高频电磁波对生物机体细胞的“加热”作用。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,体内的分子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而重新排列,在重排过程中,分子间相互碰撞、摩擦而产生热能,引起热作用。人体内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因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移动(传导电流),也能使电解质变热。另外,由于人体内某些成分(如体液等)为导体,还可产生局部性感应涡流,也会产生热。如果人体吸收的辐射能太多,靠体温的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,就会引起体温升高,进而引发各种病症。由于电磁波是穿透生物表层直接对内部组织“加热”,往往机体表面看不出什么,而内部组织却已严重“烧伤”。

至于电磁波的非热作用问题,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,一般认为是低频波产生的影响。人体被电磁波辐射后,体温并未明显升高,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,造成细胞内遗传基因发生畸形突变,进而诱发白血病和肿瘤,还会引发胚胎染色体改变,导致婴儿的畸形或孕妇的自然流产。

鉴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,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防治电磁辐射污染列为环境保护项目。

25、属于自然型电磁污染源的一项是()

A、家用电器    B、高压、超高压系统

C、雷雨天气   D、无线电广播通讯设备

26、下列说法,不能解释高频电磁波在人体内引起热作用的一项是()

A、磁场使人体内的分子重新排列

B、体温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

C、电场使人体内电解质离子发生移动

D、电磁场使体内的导电成分产生感应涡流

27、下列说法组成四个选项,全都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)

①热作用是人体在电磁场下体温升高的一种物理反应

②引发热作用和非热作用的电磁波的频率是不同的

③研究证明,白血病和肿瘤是由于低频电磁波干扰人体微弱电磁场而造成的

④人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中,就会发生热作用或非热作用

⑤电磁波对机体表层不会造成明显损伤

A、②④⑤    B、①③④    C、②③⑤    D、①②③

28、如果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,最恰当的一项是()

A、危害人体的电磁辐射    B、电磁辐射与环保

C、电磁辐射的热作用和非热作用    D、无处不在的电磁辐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7题

某省会城市A市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,根据2015年修汀的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规定,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过()

A.暂停审批新建A市某钢铁厂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

B.由某省环保厅约谈A市主管副市长

C.暂停审批新建A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

D.直接撤职A市环保局局长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8题

:化肥污染通过食物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,因而被视为是农药的一种污染,尤其是大棚内栽种的蔬菜受到化肥污染较严重。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硝酸盐(氮肥的分解物)摄人量的规定,提出了蔬菜卫生的评价标准: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低于432mg/kg,允许生食:432-785mg/kg,不宜生食;785-1,440mg/kg,生食和盐渍均不宜;1,440-3,100mg/kg,不允许熟食。 上海市近期一项对蔬菜的检测发现,大棚内叶类蔬菜硝酸盐超标率达51.5%,茄果类超标率达15.6%:而大田叶类蔬菜硝酸盐超标率为20.5%,茄果类则未检出。造成大棚内蔬菜硝酸盐含量积累高的主要因素有几方面,但都与化肥的过量和不当施加有关系:大棚内蔬菜生产周期长。化肥投入水平比大田蔬菜高出50%以上;大棚封闭的环境条件,由于得不到雨水冲洗,土壤中硝酸盐容易积累含量升高;大棚内光照强度比大田弱,使蔬菜作物叶片中硝酸盐还原酶活力下降,导致硝酸盐积累加大等等。下列选项中,()对减少化肥对大棚麓菜的污染作用不大。

A.氮肥深施并盖土

B.控空制氮肥用量并早施肥

C.少用或不用化肥

D.加强外部光照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9题

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,城市排人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。按照热力学定律,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,传人大气,逸向太空。这样,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,吸收太阳光辐射热减少,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,上升气流减弱,阻碍雨云形成,造成局部地区干旱,影响农作物生长。近一个世纪以来,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,气候变暖,冰川积雪融化,使海水水位上升,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,变得更热。专家们预测,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计算,每1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0.1℃~0.26℃:一个世纪后即为1℃~0.26℃,而两极温度将上升3℃~7℃,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。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()。

A.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,人类消耗的能量,最终只能转化为热,传人大气,逸向天空

B.由于地表对太阳能的反射率增高,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,使空气流动减弱从而阻碍了云雨的形成

C.气候变暖,冰川积雪融化,使海水水位上升,已经使原本炎热的城市,变得更加炎热,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

D.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耗状况,一个世纪后,城市的温度变化要比农村更为明显

点击查看答案

第10题

下列文字主要讲述的是 大气的热源的两个:一个是太阳,一个是地面。其中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,距
地面越远,气温就越低,并随着高度增加而不断降低。在山地,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,山地凸出于自由大气中,高山上的温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热源影响外,还受到了自由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。山越高,山地面温度与自由大气温度的差值就越大,自由大气对山地气温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。

A.大气的热源问题

B.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

C.气温与海拔的关系

D.太阳是大气的主要热源

点击查看答案
下载APP
关注公众号
TOP
重置密码
账号:
旧密码:
新密码:
确认密码:
确认修改
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购买前请仔细阅读《购买须知》
请选择支付方式
  • 微信支付
  • 支付宝支付
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《服务协议》《购买须知》
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
已付款,但不能查看答案,请点这里登录即可>>>
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(元)

订单号:

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

请不要关闭本页面,支付完成后请点击【支付完成】按钮
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
恭喜您,购买搜题卡成功 系统为您生成的账号密码如下:
重要提示: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,违者账号将被封禁。
发送账号到微信 保存账号查看答案
怕账号密码记不住?建议关注微信公众号绑定微信,开通微信扫码登录功能
请用微信扫码测试
优题宝